為進一步加強校園食品安全審判工作,以案釋法,有力震懾涉校園食品安全違法犯罪,保障廣大師生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形成全社會共同維護校園食品安全的濃厚氛圍,在2025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期間暨全國大中小學校和幼兒園新學期開學之際,最高人民法院遴選發布8個涉校園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案例五
顏某訴某超市產品責任糾紛案——校園周邊超市向學生或家長銷售過期食品,應依法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基本案情
2025年4月22日,顏某在接未成年子女放學時,在學校附近某超市花費4元為子女購得零食1袋。食品包裝上記載生產日期為2024年7月12日,保質期為9個月。顏某發現自己買到了過期零食并要求某超市賠償未果,遂起訴請求某超市返還貨款4元,支付懲罰性賠償金1000元。
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67條規定,預包裝食品的包裝上應當有標簽,標簽應當標明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其標簽還應當標明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含量。第148條第2款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某超市將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銷售給顏某,屬于銷售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的行為,應當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因按價款十倍計算的賠償金不足1000元,應按1000元計算懲罰性賠償金。據此,判決某超市退還顏某貨款4元,另賠償顏某1000元。
典型意義
中小學生對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食品的判別力較弱、維權意識相對淡薄、維權能力不足,即使購買到超過保質期的食品、“三無食品”也不能準確判別,甚至沒有判別的意識,成為食品安全問題的“易受害群體”。個別商家利用中小學生認知能力不足、維權意識薄弱的特點,將超過保質期食品等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在校園周邊出售,損害廣大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本案系學生家長購買食品后發現過期索賠被拒才提起訴訟,雖然學生家長只購買了4元零食,但審理法院依照懲罰性賠償金最低為1000元的規定,判決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讓違法經營者得不償失。該判決充分發揮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懲治作用,提高違法成本,有力震懾在校園周邊向學生出售超過保質期食品等違法行為,有利于營造學生安全、家長放心的消費環境。
相關報道:
案例一:侯某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案——校外供餐飯店濫用亞硝酸鹽引發學生集體嚴重食物中毒
案例二:羅某銷售偽劣產品案——食材供應商用鴨肉卷冒充牛肉卷向學校食堂供貨
案例三:施某貪污案——擅自改變食材,貪污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財政補助專項資金
案例四:某飲食管理服務有限公司與某中學服務合同糾紛案——校園食堂外包服務商對食品安全隱患多次整改無效的,學校有權依法解除合同
案例五:顏某訴某超市產品責任糾紛案——校園周邊超市向學生或家長銷售過期食品,應依法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案例六:某農業公司訴某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行政處罰案——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對產品標簽的合法性承擔責任
案例七:某食品有限公司訴某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某區人民政府行政處罰及行政復議案——銷售的豬肉中檢出氯霉素,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承擔責任
案例八:某后勤服務公司、某投資公司訴某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某區人民政府行政處罰及行政復議案——人民法院對存在遺漏主體等問題的行政處罰決定有權依法撤銷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校園食品安全典型案例



